話說大稻埕

2.鐵路發展

舊鐵路管理局

舊鐵路管理局

臺灣鐵路的發展,最早是清朝劉銘傳巡府於1887年開始建築的縱貫鐵路,是從大稻埕北築至基隆,1888年從大稻埕南築至新竹。

臺灣第一座火車站「大稻埕火車票房」便設在大稻埕河溝頭〈今鄭州路近西寧北路中興醫院一帶〉,劉銘傳所闢行駛於「臺北—基隆」、「臺北—新竹」的鐵路,都在此發車,清代的火車,每逢大稻埕的五月十五大拜拜時,都會臨時增駛加班車,以輸送人潮,歲首年末與中秋節時卻停駛,與現在的年節加開班次的情形,大不相同。

日據時代,臺北火車站遷移到現在的地址,有前站、後站之分,以天橋連接,須購買月臺票始可通行。1915年,日本人在延平北路〈原清代機器局〉興建了一座560坪二層樓高的鐵路管理局,也繼續臺灣鐵路的建設,完成臺灣的西部縱貫線,從新竹經臺中的山線到高雄,但由於載運量漸增之後發現,山線的坡度太陡,運輸能力大受限制,因此為了運貨上的便利,就在於竹南與彰化間沿海岸另建新線(也就是現在的海線),新海線在1922年完工,全長91.2公里。

3.區域地圖

大稻埕在臺北市大同區淡水河畔,它的地域範圍南至北門起,北到益保裕街臺北橋頭為止,西到淡水河,東到現今的重慶北路一帶。共可分為四區:

大稻埕區域地圖

大稻埕區域地圖

  1. 碼頭區 :早期貨物起卸運輸處。
  2. 迪化街區:臺北市現存最完整、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,是南北貨的集散中心。
  3. 貴德街區:早期領事館、外商洋行、茶行集中區。
  4. 延平北路區:早期文化娛樂活動區。